用MarketUP做自动化营销后,我们公司的营销效率直接翻了倍
作为一家深耕工业设备领域快十年的企业,前几年做营销简直像“摸黑走路”——市场部天天加班做活动、剪视频、发推文,销售跑断腿跟进客户,可到头来线索没少拿,真正能转化的没几个,老板看着营销预算报表直皱眉,我们也委屈得不行。直到去年接触了MarketUP的自动化营销系统,才发现原来营销能这么“省心又高效”,现在团队再也不用陷在繁琐的手动工作里,连老板都夸“这钱花得值”。

以前被线索“折腾”的日子,现在想起来都头大
没做自动化营销的时候,我们最大的痛点就是“线索散、难管理”。客户来源又杂又多,官网表单、线下展会、公众号留言、行业论坛……每天市场部得安排两个人专门整理这些线索,把官网的客户信息复制到Excel,把展会收集的名片一个个录入系统,还经常出现“同一个客户在不同渠道留了资,却被当成两条线索”的情况,光去重就要花大半天。
更头疼的是,销售拿到的线索就只有个“姓名+电话”,根本不知道客户的真实需求。有次销售小张跟进一个客户,打电话过去问“您对我们的设备感兴趣吗?”,客户说“我上周刚在你们官网下载了立式机床的资料,想了解售后保障”,小张当场懵了——他根本没收到这些信息,只能临时找技术部要资料,客户等着等着就没了下文。后来才知道,官网的下载记录还躺在市场部的表格里,没来得及同步给销售。
用了MarketUP之后,这些麻烦事一下子就解决了。系统能自动把所有渠道的线索“抓”到一起,不管是客户在官网填的表单、公众号里的咨询,还是展会扫码留的信息,都会实时同步到一个后台,还能自动去重、合并相同客户的记录。现在销售打开MarketUP,就能看到客户的“全维度画像”:公司是做什么的、规模有多大、在官网看了哪款设备的详情页、下载了哪份技术手册、甚至连在直播里问了“能耗多少”这样的细节都有记录。上次销售小李跟进一个客户,一开口就说“王总,您之前在我们直播里问过立式机床的能耗问题,今天想给您详细讲讲我们的节能技术”,客户当场就说“你们这服务真细致,我还以为没人记得呢”,最后没聊多久就约了线下演示。
而且MarketUP的智慧名片功能也特别实用。我们给每个销售都做了电子名片,上面不仅有联系方式,还挂着公司的产品视频、案例库。销售跟客户见面时,客户扫码就能保存名片,同时系统会自动记录客户的浏览轨迹——比如客户看了“食品行业设备案例”3分钟,系统就会给这个客户打上“行业:食品”“意向:定制设备”的标签,销售后续跟进时,就能精准推送相关内容,再也不用“瞎猜”客户想要什么。
客户培育不用“盯梢”,系统自动帮我们“撩客户”
做B2B生意的都知道,客户决策周期特别长,少则三五个月,多则一两年。以前我们总担心“客户跟丢了”,市场部得安排专人盯着线索,客户三天没动静就发邮件,一周没互动就打电话,可手动跟进不仅效率低,还容易让客户觉得“烦”。有次一个客户跟我们吐槽“你们怎么天天发资料,我现在还在对比阶段呢”,搞得我们特别尴尬。
自从用了MarketUP的自动化工作流,客户培育这件事就彻底“解放双手”了。我们根据客户的不同阶段,在系统里设置了不同的“培育规则”:比如客户刚下载完《工业设备选型指南》,属于“初步了解阶段”,系统会自动给TA发一封邮件,附上“不同行业设备选型案例”;如果客户接着看了“设备报价页”,就说明进入“考虑阶段”,系统会推送“近期成交的同规模企业案例”;要是客户连续3天没互动,又会自动发一条“行业趋势干货”的短信,唤醒客户关注。
去年年底我们办了一场线下展会,用MarketUP做了扫码签到——客户扫码的时候,系统会自动记录TA的参会轨迹,比如在哪个展台停留最久、参加了哪场技术讲座、有没有填写“设备需求调研表”。展会结束后,系统根据这些行为给客户打标签:停留超过20分钟的打“高意向”,填了调研表的打“需重点跟进”,只签了到没怎么互动的打“待培育”。然后针对不同标签的客户,自动触发不同的动作:高意向客户直接分配给销售,待培育客户推送“展会精彩回顾+设备技术手册”,整个过程完全不用人工干预。最后这场展会的线索转化率比之前提高了48%,销售都说“这次的线索质量太高了,跟进起来特别顺”。
还有一次,我们推了一款新的节能设备,在MarketUP上设置了“客户点击设备详情页→自动推送产品介绍视频→3天后没互动再推客户案例”的流程。有个客户看了视频后没动静,系统按规则推了案例,没想到客户当天就回复了“想了解具体报价”,销售跟进后没多久就签单了。后来客户说“你们的资料给得特别及时,我正好在跟领导申请预算,看到案例就更有底气了”,这要是以前手动跟进,说不定就错过了客户的决策窗口期。

以前“靠感觉”做决策,现在数据说了算
最让我们头疼的,其实是“不知道营销钱花在哪了”。以前投公众号广告、参加行业展会、做SEM竞价,到底哪个渠道带来的客户更优质?哪个内容更吸引客户?全凭市场部的“感觉”。有次我们花了5万块在一个行业公众号上发推文,最后只带来12条线索,还没一条转化的,老板问“这钱花得值吗?”,我们根本答不上来。
用了MarketUP之后,所有营销数据都变得“清清楚楚”。打开系统的BI数据看板,每个渠道的获客量、线索质量、转化成本都一目了然:SEM竞价带来的线索多,但转化成本是内容营销的3倍;公众号推文里,“案例类”内容的打开率比“技术类”高27%;线下展会的线索转化率虽然高,但获客成本也比线上高不少。
去年下半年,我们根据这些数据调整了营销方案:减少SEM竞价的投入,把预算转移到内容营销上,多做客户案例、行业干货类的内容;线下展会只参加2-3个重点展会,其他用线上直播代替。没想到调整后,营销预算省了28%,但线索总量反而增加了15%,优质线索(能转化成商机的)占比从之前的23%提升到了51%。老板看着报表说“现在终于知道钱该花在哪了,这自动化营销没白上”。
而且MarketUP还能分析客户的“内容偏好”,比如哪个行业的客户更喜欢看案例,哪个规模的企业更关注价格,我们根据这些数据调整内容方向——给制造业客户多推“生产线改造案例”,给中小企业推“高性价比设备方案”,内容的吸引力一下子就上来了。有次我们发了一篇《300人以下工厂如何选工业设备?》的图文,在MarketUP上看到阅读量里60%是中小企业客户,还有20多个客户下载了附带的“设备选型清单”,这些数据都能帮我们下次做得更好。
销售和市场终于不“打架”了,现在是“最佳搭档”
以前销售和市场部总闹矛盾:市场部觉得“我们辛辛苦苦拿的线索,销售不认真跟进”,销售觉得“市场部给的线索质量差,根本不是目标客户”。有次开部门会,销售经理说“上次给的10条线索,8个都是刚注册公司的,根本没采购预算”,市场部反驳“这些客户都是在官网填了‘有采购需求’的,怎么能说质量差?”,最后吵得不了了之。
用了MarketUP之后,这种矛盾就再也没有了。因为线索从获取到跟进的全流程都“透明化”了:市场部培育的线索,会根据“是否下载资料、是否看价格页、是否参加直播”等行为自动评级,只有达到“MQL(市场合格线索)”标准的才会分配给销售,销售跟进时的沟通记录、客户反馈也会实时同步到系统,市场部能看到线索的跟进情况,销售也能理解线索的培育过程。
比如有次市场部给销售推了一条“四星线索”(系统根据客户行为评的级),销售跟进后说“客户暂时没预算,要等明年”,市场部就在系统里把这条线索拉回“培育池”,设置了“每月推送行业动态+季度推送优惠政策”的流程。到了年底,客户主动联系销售说“明年的预算批下来了,想聊聊合作”,最后顺利签单。销售后来跟我们说“以前觉得市场部不了解客户,现在才知道他们一直在帮我们培育客户,真是太给力了”。
还有员工离职的问题,以前销售离职后,客户资料要么带不走,要么乱七八糟,新接手的销售得重新了解客户,很容易流失。现在所有客户数据都存在MarketUP里,销售离职后,线索会自动回收到“线索公海”,新销售接手时,能看到客户的所有历史记录:之前聊过什么、关注什么产品、有什么顾虑,完全不用“从零开始”。上次销售小王离职,新接手的小李靠着系统里的客户记录,顺利跟进了小王手里的3个高意向客户,最后还签了1个大单。

最后:自动化营销不是“替代人”,而是让团队更专注“有价值的事”
用MarketUP做自动化营销快一年了,最大的感受就是“团队终于不用陷在繁琐的手动工作里了”——以前市场部花3天整理线索,现在系统1分钟搞定;以前销售花2小时了解客户,现在打开系统5分钟就能掌握关键信息;以前做决策靠“感觉”,现在靠数据说话。
很多人觉得“自动化营销是替代人”,其实不是的。它是把我们从重复、低效的工作里解放出来,让我们有更多时间做“更有价值的事”:市场部能花更多心思做优质内容、设计更好的活动,销售能更专注于跟客户沟通、解决客户的实际问题,而不是浪费在整理数据、跟进低质量线索上。
现在我们公司的营销效率翻了倍,客户满意度也提高了不少,连之前对自动化营销持怀疑态度的老板,现在都经常跟其他企业老板推荐MarketUP。如果你也觉得营销做得累、效果差,不妨试试自动化营销,说不定会像我们一样,打开新世界的大门。

本文由MarketUP营销自动化博客发布,不代表MarketUP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marketup.cn/marketupblog/auto/23862.html